特医食品需求增长迅速,深圳又一个千亿蓝海产业选择
编者按: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特医食品的需求日益攀升。相关预测显示,到2027年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大关,已成为大健康产业领域的新“蓝海”。
由于产业特性,特医食品多依托食品、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国内许多医药、食品大省城市纷纷抢先入局,江苏和山东便是典型代表。但因可及性不足、产业基础薄弱以及社会认知度不高等原因,我国的特医食品产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瓶颈,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就深圳而言,虽具备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领域全国第一方阵的优势,在生物医药领域已形成一定资源积累,,但在特医食品领域与先进地区存在差距,目前全市尚未取得特医食品产品批件,如何抢抓特医食品产业机遇实现破局仍是待思考的命题。
就此,南山所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研究中心从特医食品国内外市场情况、产业发展瓶颈进行分析,为深圳寻求布局特医食品产业可落地探索的突破口。
国内市场极具增长潜力及国产替代空间
“特医食品”是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简称,指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同时兼具食品和药品属性。
使用特医食品,被看作是一种满足特殊身体条件下特殊人群营养需求的精准临床营养治疗手段。由于特定使用场景,特医食品当下还并不为人们广泛熟知,但相关产业却在近些年呈现加速发展趋势。
特医食品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被欧美、日本等国家地区用于辅助治疗。而我国特医食品发展较晚,2010年原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发布《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以婴儿特医食品为切入点,特医食品产业开启国内规范化发展阶段。在2013年国标发布后,国家药监局进一步完善相关产品上市许可监管制度,于2016年出台《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明确采取注册许可的特殊监督形式。此后,随着国际品牌不断将相关产品和市场理念导入国内,特医食品概念才逐渐进入中国。
数据显示,我国特医食品产业正处在上升期,每年市场规模达百亿元。但是,这一市场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美国,有65%的营养不良患者在使用特医食品,英国有27%,而中国大陆不到5%。可以看出,国内市场渗透率较低,潜在需求远未满足。
此外,全球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特征,前五大厂商雀巢、达能纽迪希亚、雅培、拜耳和美赞臣合计占据65%以上市场份额。由于国内市场起步晚、基础弱等原因,外资品牌抢先占据主导地位,而国产品牌份额较低。
南山所认为,随着国内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精准营养概念影响不断扩大,未来在人口老龄化、下游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医院营养科建设提升等因素的驱动下,特医食品的市场规模还将保持持续增长。
另外,国内特医食品市场具有极大的增长潜力和国产替代空间,可以看作是国内大健康领域继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后的第三大新兴蓝海市场。
食品、药品强省先行,产业发展仍处初级阶段
南山所梳理发现,特医食品虽然在本质上是一种食品,但在研发理念、研发理论、市场准入以及上市后监管等关键环节与药品相似。
从产业链环节分析,特医食品产业上游原材料企业通常为食品制造产业上游企业,主要提供各类营养成分原料;中游企业主要是各细分类别特医产品的研发生产企业,通过研发生产流程将原材料转化为成品形式的特医食品,再通过临床试验、注册申报等环节取得注册和生产批件,将产品上市;下游企业主要为特医食品的批发零售企业,包括负责批发的各级代理商以及零售的终端机构药店、商超和医疗机构等。
总体来说,中游研发生产企业主要来自于三类:
一是药品生产企业,例如江苏恒瑞、山东辰欣等制药企业,这类药企出于多元化业务发展、医保控费下寻找新增点、发挥产品线在临床应用协同作用等方面考虑,积极布局特医食品,以自身制药产业经验为基础向临床营养食品领域延伸。
二是食品生产企业,例如雀巢、达能、青岛圣元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传统的奶粉生产企业,在自身食品制造(主要是奶粉)产业基础上向特医婴儿配方食品等细分领域延伸转型,以追求更高附加值、扩大产品线消费者覆盖面。
三是专业研发企业,例如山东若尧、江苏冬泽等,这类公司自创始之初就立志于在该领域深耕,这类企业通常也会依附在前两类企业周边进一步聚集。
江苏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强省,拥有恒瑞等研发理念先进的医药企业,也具有较好的监管创新范式,为特医食品企业扎根发展提供了丰沃土壤和适宜环境。山东作为食品产业大省,在食品生产领域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集聚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旺旺、统一等150余家,成熟的食品工业产业链为特医食品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还要看到的是,我国特医食品产业和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基础薄弱。与外资企业相比,国内生产企业在研发、生产、检验能力和资金实力等方面均显不足,综合性专业人才普遍缺乏,研发人员数量少,研发投入与外资企业相比差距显著,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品竞争力有待加强。
深圳特医食品产业尚处于培育期
在特医食品展现广阔发展前景后,全国各地区积极布局,通过加强规划设计,出台扶持政策推动本地特医食品产业发展。深圳虽具备先发优势,但市场尚处于培育期,还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市场流通准入渠道不畅。特医食品在进入医院流通方面还存在“名分”缺失的问题,无法纳入医院收费系统,暂时更难以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目前广东省相关政策体系也有待完善,就深圳本地而言尚无可参照执行的依据。
二是市场认知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无论是患者还是临床医师,对于特医食品在辅助治疗方面的作用还存在认知缺失,理论需求尚未转化为实际需求。
三是产业基础较弱且创新不足。企业在配方研发、核心原料制备、关键生产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巨头存在较大差距,缺乏相关产业布局。
南山所认为,从发展成果方面客观来看,目前深圳与先进地区相比已存在一定差距。但需看到,深圳仍具有生物医药领域全国第一方阵的优势,在发展特医食品产业方面有一定资源基础。一方面,深圳可积极引导本土药企加强多元化业务布局,支持企业前瞻布局,打造新增长曲线,另一方面可加大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创业项目引入力度,围绕产业链各环节逐步补齐短板,发挥深圳良好的营商环境优势,吸引创新要素聚集,培育特医食品创新企业扎根发展,夯实特医食品的行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