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二十二期博士论坛:严守“铁线”政策治理沙尘与雾霾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与城镇化使我国的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北方的沙尘暴和不断南移的雾霾,日益威胁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尽管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逐年加大,但资源环境与生态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逆转。
10月25日,南山博士论坛在南山区图书馆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的林丹老师,她结合自身多年学习经历及研究成果,介绍了我国环境治理的 “铁线”政策在地方落实的情况及实施困境,探讨如何构建生态政策与地方增长管理之间的关系,促进地方治理的生态转型。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城镇化进度越来越快,环境越来越恶劣?如何让生态的价值融合到整个地方的生态、政治、经济、社会整体化来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这是一个关键。”林丹在论坛中透露,她现在正在主持一个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这个项目就是基于考虑在生态保护红线政策这个基础上,地方政府应该怎么进行相应的治理生态转型。
“我们追溯一下生态红线的政策背景,它并不是从2013年才开始,而是早在2000年就开始尝试了,当时浙江就制定出要划定 ‘铁线’来保护生态空间。2005年,珠三角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提出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划出类似 ‘铁线’的政策来保障最基本的生态空间。同年,深圳也提出了类似政策,我们把它叫做生态控制线政策,这也是以一种铁的纪律,以一种非突破性的方式来进行生态保护的方法和政策手段。”林丹表示,在前期各个地方实践之后,国务院也提出要加强环境保护,要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2013年,中央城镇化会议正式出台生态红线政策,要求全方位落实。
林丹在论坛中提到,在我国很多地方的环境治理中,很少有真正把生态纳入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来思考,然后推出相应的政策。这意味着即使地方会考虑相关的生态治理要求,但与经济发展一旦产生矛盾的时候,很多可能就需要环境让路。
林丹表示,之所以会到处划定生态 “铁线”,因为它是保障生态文明制度的基石。我们每天都在喊生态文明,也说要建设生态和谐的制度。城市也好,生态也好,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如果你真的要做好,成为一个全方位的生态文明制度的话,它实际上包含了生态本身,也包括了整个社会制度的建构,还有对于整个经济发展,我们忽略了经济发展,就很难推动生态保护。
另外,生态 “铁线”也可以通过空间保护和发展量的控制等具体的措施和手段,帮助我们保护住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格局。除此之外,它也能够帮助地方实现相应的地方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 “铁线”在落实过程中对地方的冲击是最大的,因为要落实红线,国家层面只是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指标,但是到了地方层面就是具体的措施,意味着本来要经济发展的地方,我们把它划出去作为生态空间,怎么在GDP不降低的情况下,还能保证环境得到提高。
据林丹介绍,生态 “铁线”的划定方法有很多种,它可以有几种方式:第一种可以根据生态的服务功能来进行划定,或者说界定,这种功能包括生态功能的保障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进行生态控制线的划定。第二种是环境质量的安全线,包括自然资源的利用上限。除此之外,我们在进行生态 “铁线”界定的时候也可以从一些不同的尺度来进行界定。我们通过非常简单的要素,特定针对某一种类型来进行生态保护线的划定。包括我们会有相应的水源涵养的红线,还有水土流失的线,就是其中的某一类型来进行划定。还有一类是在整个大的范围内,在大的尺度上区域级的、国家级的层面对划定的对象进行界定。